Quantcast
Channel: Coolxll's Secret Garden » mobilephon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

移动设备和数字新生活

$
0
0

image 前些天看到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退回了iPad》,文章作者说了他为什么要退掉iPad。看完文章发现很多事情的确很有感触。

其实和桌面软件类似,我也把移动设备的Features上分为需求和软件,例如看股票是一种需求,而大智慧则是一种软件。跨平台的时候可能缺少这个软件或者那个软件,但是只要能满足你自己最主要的需求,那也就可以了。其实,我现在最主要的需求应该所有平台都能满足的,特别现在云端 Apps 这么多的时候。我最主要的需求包括 EMail/Twitter/IM/浏览器/文档处理/看图/词典等,基本上都是共性的需求,只不过各个平台实现得有好有差罢了。可能在 Linux/Mac 下看股票并不是那么方便,没有那些原生的应用程序,除了虚拟机/Wine之外,大智慧的Flash版也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择。
所以嘛,无论是 Ubuntu﹑Mac 还是 Windows 我都用得很爽,可能有些微小的差异,特别是喜欢使用 AutoHotKey 等 Tricky 的同学更是如此,当然这些都不是本文着重想要谈论的部分。

我想要着重说的是,该如何平衡折腾移动设备与提高生活质量。我个人喜欢苹果设备,并渐渐迈入果粉行列的一个原因,就是苹果的产品线不仅仅是“Think Different”,还“Don’t make me think”。是啊,苹果的产品线简洁、优雅到无以复加,所以作为一个果粉可以从浪费在思考硬件配置上的无谓时间中得到释放与解脱。我确实不想也弄不明白例如Thinkpad T系列,X系列﹑R系列以及最近新出的E系列有什么区别,甚至T系列还有某些型号以p结尾,X系列有某些型号以t结尾。(仅以此为例,坦白说 Thinkpad 绝不是命名管理最混乱的一支,相反,由于长期的品牌印象,还有为数颇多的对电脑了解不多的人都能区分此中区别)

但是,苹果与此不同,所以说苹果是个异类﹑异端。例如苹果的手机有且仅有 iPhone 一款,并且每年按照惯例在WWDC更新一次,MP3(尽管我想乔布斯并不认同把iPod称之为MP3吧)也仅有Shuffle﹑Nano﹑Classic﹑Touch几款,而且相互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显著。  苹果的笔记本和台式机的产品线也同样十分清晰。作为一个果粉,你只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需求和承受能力,然后选择相应的产品,至于所谓的硬件配置我觉得真的不必特别去关注,你完全可以相信苹果公司出品的产品绝对能够满足你日常的使用需要,如果你有十分特殊的使用需求的话,我相信你也一定有相应的鉴别能力的。

前些日子,还看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是谈如何挑选合适的GTD软件的,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作者这个以类似于必须(must)和需要(plus)标准挑选软件其实是一个放之于四海皆准的标准,在挑选数码设备中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吧。

想清楚你自己真正的需求,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手机也好,数码设备也罢,终究是一个为我们生活添加乐趣和色彩的物件,所以啊,请不要玩手机玩成被手机玩
当你整天为越狱﹑root﹑破解等劳心劳力之时,就已经脱离我们使用手机最初的目的了。(当然不排除一小部分或者称之为一小撮Geek好这口并乐此不疲,当然我们也必须感谢为我们提供越狱等工具的Geohot﹑肌肉男等大牛)Apple iPhone比起 Android 等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越狱前,iPhone 确实是一部普通人的手机,一部从7岁—70岁的人都会使用的手机。所以,才有部分喜欢 Think Different 的 Geek 会选择使用也许对于普通人有一定难度的N900或者Palm Pre 这样的手机。

岔开话题,说一下,N900由于是类似于完整的Linux,功能方面的确是无比强大,但是配合包管理器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不那么友好的工具或许注定是小众的玩物。这里不由再提到Ubuntu/Windows/Mac之争,Ubuntu也直到9.10/10.04才对于普通用户足够好用,所谓易用性当然是Terminal 界面在不必要的时候出现的次数越少越好啦Fedora Core的最新版本据说也大幅提升了界面的友好性,至于是驴子是马只有拉出来溜溜才知道啦。

选择Apple,选择苹果,从某个角度我认为是通过一定的金钱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认为这个投资还是值得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

Trending Articles